脾与肾

  脾与肾的关系,主要表现在先天后天相互资生与津液代谢方面。

先天后天相互资生

  脾与肾之间存在先天促后天,后天养先天的关系。脾之健运,化生精微,需肾阳的温煦蒸化,所谓“脾如釜,命如薪”,即先天激发温养后天;肾中精气需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不断充养,才能充盈和成熟,即后天补养培育先天肾藏精,元气根于肾,是生命活动的原动力。元气盛则脾气健旺,运化水谷精微。脾化生后天之精,不断输送至肾,充养先天之精使之生化不息。若脾虚后天之精乏源,不能充养先天,可见生长发育迟缓、早衰,或生殖功能异常等肾精亏虚病证;肾精不足,元气虚衰,脾气运化失常,后天之本不固。肾阳为脏腑阳气的根本,脾阳根于肾阳,行温煦四末、运化水谷之职;肾阳不足,不能温助脾阳,或脾阳虚,累及肾阳,均可致脾肾阳虚,见肢冷畏寒、冷痛、面色苍白,或下利清谷、食少便溏、五更泄泻等。

津液代谢

  肾主水,主持调节全身津液代谢,肾之气化促进脾气运化水液;脾主运化,输布津液,使肾升清降浊得以实现,防止水湿停聚。脾肾协调,与其他相关脏腑共同维持水液代谢的平衡。脾失健运,水湿内生,可发展至肾虚水泛;而肾虚气化失司,水湿内蕴,也可影响脾的运化,最终均可导致尿少浮肿、腹胀便溏、畏寒肢冷等脾肾两虚、水湿内停之证。